禹王廟
禹王廟,原名汶河神廟,廟祀禹王。該廟坐落于距縣城北15公里的寧陽縣伏山鎮堽城壩村北、大汶河南岸200米處。
該廟創建年代不詳,據清咸豐元年重修《寧陽縣志?秩祀》記載:“汶河神廟,在堽城壩,明成化十一年(1475)員外張盛建壩,因立廟。”又記:“今廟額曰‘禹王廟’,不知始改何時?!?/span>
禹王廟座北朝南,平面呈長方形,占地30余畝。沿中軸依次為大道、廣場、廟門、神道、正殿、禹王臺等建筑,東西兩側為掖門、東西兩廡,石碑及古柏樹11株。
走過廣場,見廟門一間,面闊3米,進深3.5米,高約5米?;彝哂采巾?,飾吻獸。兩扇實踏大門飾鋪首銜環,門釘40枚,門額懸“禹王廟”一貼金云龍木匾。門前置石獅一對,廟門兩側各開翼頂掖門。廟門內側為鐘樓、鼓樓遺跡,殘存柱礎。
正殿虹渚殿為穿堂式清代建筑,磚、木、石結構,灰瓦歇山頂,蟠龍大脊。面闊15.9米,進深7.8米,高6.2米。門額篆“風調雨順”四字。殿內塑禹王像,但見禹王頭戴冕旒,手捧鎮圭,雍容大度,端坐在神龕之內,令人肅然起敬。使人們想起禹王平水患,定九州的豐功偉業。
東西兩廡設在正殿前兩側,五開間,面闊13.5米,進深5.3米,通高6米,灰瓦硬山頂。明間置券頂格欞窗。
鐘樓、鼓樓至兩廡之間立有龜趺螭首石碑兩通。東碑為明成化十一年(1475)“造堽城石堰記”碑,由明代科舉考試中唯一連中三元官至兵、戶、吏三部尚書,文淵閣大學士商輅撰文,由征仕郎、中書舍人、鄉貢進士、東吳李應禎篆額書丹;西碑為明成化十三年(1477)“同立堽城堰記”碑,由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大學士萬安撰文,布政使司樊輔書丹。
1991年版《寧陽縣水利志·大事記》載:“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(1291),于舊引水斗門東建閘,即雙虹懸門?!睆R內東碑的螭首飾紋常年有水痕。碑屹殿前,殿矗汶濱,殿在渚中,汶如長虹,成為奇觀,是為寧陽古八景之一“禹碑虹渚”。
殿后老柏夭矯作龍形,名“虬枝歧柏”,為寧陽清八景之一。遠視此柏,卓然不群,向東南方向伸一巨枝宛如蛟龍,正翹首張翼,龍須飄飄,恰似騰云駕霧,探爪欲飛??上В酥τ谇宕砥谕蝗桓煽荩F唯有干裂的“龍骨”,當地人說此飛龍下原有一口井,蛟龍探身是為飲水,后人無意之中把井填死了,蛟龍無水可飲,慢慢枝葉脫落,變成如今模樣。殿前東側的一株,被稱為大禹化身,直徑達1.52米,號稱“齊魯第一柏”。還有一株檜柏形如華蓋,令人稱奇的是一株開花,一株結果,當地人稱為“夫妻柏”。 據說,大禹疏通了汶水,卻不幸得病身亡。人們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勞,便在汶水南岸修建了禹王廟,在廟南門栽了棵柏樹,象征禹王在此鎮守汶水。一天,一只鳳凰飛落在柏樹上,悲鳴不止,像是在哭,一個時辰后,栽于樹下而亡。人們議論紛紛,認為禹王治水八年,三過家門而不入,或許是妻子想念他,便化作鳳凰千里迢迢來此探望。于是,把這只鳳凰葬在了柏樹的西面。過了幾天,埋葬鳳凰的地方,長出了一棵小柏樹。人們說這是禹王夫妻活著沒有團圓,死后化作夫妻柏,永遠不分離的意思。
“江淮河漢思明德,精一危微見道心。”禹王的豐功偉績令后世萬代敬仰。禹王廟對開發研究禹文化,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2000年5月,禹王廟被省建設廳、文化廳公布為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筑。2006年12月,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